{SiteName}
首页
辽阳市新闻
辽阳市学校
辽阳市人口
辽阳市旅游
辽阳市小吃
辽阳市美景

名人名作陈高华元代女性的称谓

元代男性有小名,有大名。小名是出生时为了便于称呼取的;大名是上学或走上社会时取的,又称学名、官名。下层社会往往长大以后还用小名。文人和有地位的人在大名之外,还有字、号。

元代汉族妇女的名字和称呼多种多样。见于元代法律文书的女性名字,很多采用与亲属关系有关的“儿”“奴”“姐”“婆”“娘”等字样,如赵速儿、刘婆安、刘伴姨、刘寺奴、马大姐等。这些显然都是小名。但成年以后一直沿用。还有一些女性,名字中有“娘”字。在元代法律文书中。见到有杨福一娘、胡元七娘、李元四娘、赵元一娘等。乐平(今江西乐平)谢瑞甫有三女,分别称秀一娘、秀二娘、秀三娘,其亲戚中女性有王宁一娘、王宁二娘、张玄一娘、蔡敬一娘、蔡敬二娘、王福一娘等。在鄞县(今浙江鄞州区)延庆寺碑记中题名的男女佛教信徒三百余人,其中名字有“娘”字的女性达八十余人,如“陈清七娘”“方寅五娘”“徐新五娘”“徐寅二娘”“陈明四娘”等。这类名字中第二字(如福、元、清、寅等)应是表示辈分,后面的数字表示行序。这样的名字组合男性亦常见,女性则再加上“娘”字,名字由三字组成。使用以上两类名字的应是劳动者或某些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成年女性。

“娘”字还是女性的泛称。元末学者陶宗仪曾以“妇女曰娘”为题,写了一则笔记:“娘字,俗书也。古无之,当作孃。……今乃通为妇女之称,故子谓母曰娘,而世谓稳婆曰老娘,女巫曰师娘。都下及江南谓男觋亦曰师娘。娼妇曰花娘,达旦(指蒙古)又谓草娘。苗人谓妻曰夫娘,南方谓妇人之无行者亦曰夫娘。谓妇人之卑贱者曰某娘,曰几娘。鄙之曰婆娘。然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未尝有称夫人、郡君等封赠者。……古之公主宫妃,已与民间共称娘子。则今之不分尊卑,亦一自有来矣。”陶宗仪指出:“娘子”一词用来通称已婚妇女,不分尊卑均可使用。据记载,元朝翰林学士阿目茄八剌“带罟罟娘子十有五人”。罟罟冠是权贵女性的重要身份标志,可知权贵妇女称娘子。嘉定县信徒管从龙向寺院捐田,追荐已故祖先,其中“先祖母”“先妣”“先婶”“先妻”“亡媳妇”均称娘子。这是一户官宦人家。“娘子”也可用来专指妻子。但劳动者中间,是否使用“娘子”,尚待研究。

士人或官宦、权贵家庭的女性一般都有名字,有的还有字、号。例如元代著名学者柳贯的文集中,有8篇女性的墓铭,其中5人有名字,她们是丁临、徐妙安、刘锦、盛淑、徐柔嘉。其中徐柔嘉是“小字”,亦即小名。丁临字淑道。此外还有3篇,分别记“节妇陈”“节妇刘”“独吉氏”,却没有记她们的名字。有些受中原传统文化熏陶的色目女性亦有字。如提兀儿女子月伦石护笃字顺贞。只有姓氏不记名字的情况在元人撰写的女性墓铭和传记中是相当普遍的。元代后期著名学者黄溍的文集中,共有女性墓铭、墓表、传记9篇,其中有名的仅3篇,6篇无名。另诗序1篇,有名。还应指出的是,男性的碑铭和传记中,凡提到妻子时,一般都称某氏,不记名。碑、传中男性后裔都有名,女性后裔没有名,但记其配偶的名。重男轻女是非常明显的。明初修《元史》,其《列女传》所收女性,绝大多数称某氏、某人妻,却没有名字,这不是偶然的。“妇人女子,而以名字闻于人,难矣!”

女性称呼还有几种方式:一种形式是姓名中间加“氏”。如鄞县延庆寺碑记题名中此种形式最多,约有百人,如王氏妙修、伊氏妙素、郑氏佛慧、吴氏善德、杨氏素真、严氏佛心等。还有一种是已婚女性在本姓之前加“阿”字。称为“阿刘”“阿王”“阿马”等。有时还把夫家的姓加在前面,如张阿刘、杨阿马等。辽阳大宁路利州(今辽宁喀喇沁左旗)的一位妇女,丈夫田千羊,父亲段琮,她便称为田阿段。

女性的名字常见的有“妙”“慧”“静”“柔”“贞”“淑”等字。鄞县延庆寺碑记题名的女性名字中有“妙”者很多,达60余人。宋濂文集中女性名字有“妙”者亦不乏其人,如王妙贞、王妙清、陈妙珍等。在《元史·列女传》中,有朱妙静、葛妙真、范妙元、潘妙圆、罗妙安等。以“妙”为名,这是女性信奉佛教的一种反映,在当时是很流行的。“女子之名,多用妙字,下皆通、圆、慧、静等字,殆皆皈依释氏者欤。”“柔”“贞”“淑”等字则是表现了儒家妇女观对女性的要求。女性艺人的艺名常有“秀”字,如珠帘秀、梁园秀、顺时秀、赛帘秀等。

此外,女性还有一些流行的称呼。有地位人家的女儿称为“小姐”。富贵人家的婢女称为“梅香”。又称“丫头”,据陶宗仪说:“吴中呼女子之贱者为丫头。这个称呼后来广泛流传。老年妇女常自称“老身”。

《元代妇女史》

陈高华著

年12月

本书从阶层、婚姻、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元代妇女生活。史料运用精当,论证清晰严谨,呈现了元代妇女异彩纷呈的多个侧面。

作者简介JIANJIE

陈高华男,年3月3日生,浙江温岭人。年至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研究所工作。年评为研究员。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兼治海外交通史、绘画史等。主要成果有《元史研究论稿》《陈高华文集》《元大都》《元代文化史》《中国海外交通史》《元代画家史料》《元典章》点校本等个人专著、合著古籍整理等,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其中,主持整理的《元典章》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元代文化史》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

陈高华著作推荐

《元史研究论稿》

出版日期:年10月

《元史研究论稿》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发表论文的精髓,经作者重新精心整理修订结集出版,内容涉及元代的社会经济、农民战争、宗教与思想文化、中外关系、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等,是元史研究领域引入注目的丰硕成果。

《元代政治制度史》

出版日期:年10月

元代的政治制度,建立在蒙汉二元混合的政权结构与组织形式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尝试。监察机构职能的加强,行省制度的设立,土司制度的开创,以及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机构的设置等,都为后代所承袭。元代的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元代经济史》

出版日期:年10月

本书全面、系统论述元代的经济状况。指出全国的大统一,对社会经济有积极的作用。元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元代的经济生活,以中原传统的制度为主,但又掺杂大量蒙古“舊俗”,造成管理的混乱,加深了社会矛盾,导致元朝在统一以后不到百年便趋于灭亡。

《元代风俗史话》

出版日期:年10月

本书从饮食、丧葬、信仰等方面阐述元代的风俗,展示了元代独有的基于民族融合的风俗特点,具体而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元代文化史》

出版日期:年10月

本书对元代文化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提出对元代文化的总体评价,是一部研究元代文化的专门著作。该书既认真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同时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独立见解。

《元大都元上都研究》

出版日期:年10月

元代实行两都制,大都是首都,上都是陪都、夏都。两都是元代的政治中心,皇帝每年来往于两都之间。《元代大都上都研究》对元代两都的建造、城市布局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做了全面深入的考述。大都的建造为今天的北京奠定了基础,上都则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意义的草原城市。《元代大都上都研究》对元史、蒙古史、中国都城史以及民族关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海外交通史》

出版日期:年6月

中国是一个航海古国。本书是一部专门论述中国王朝海上对外交通的著作。书中从海船建造、航海技术、历代王朝的海上对外交通政策与制度、海外交通港口与航线、交往的国家与地区等方面,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海外交通的萌芽、发展、繁荣以及衰落的历史过程。本书还特别揭示了从中国到世界其他国家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中外先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至为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

出版日期:年4月

《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上下)》对元代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各个环节做了系统的论述,力求全面反映元代社会经济的面貌,并阐明其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作者长期从事元代经济史的研究,本书便是他们研究心得的总结,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本书的出版对元代经济史以至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aoyangshizx.com/lysrk/12992.html